五一过后,被禁14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(简称发泡餐盒)成为了“合法者”。记者走访发现,市场上有部分商贩已重新销售,但大多数仍抱以观望态度,而塑料生产企业对发泡餐盒兴趣不大。开禁后如何防止“白色污染”卷土重来,相关人士说更多的还需市民自律。
记者冯梦苓
[市场] 有的开售,有的观望
五一前记者曾走访宁波的几个大型批发市场,发现有个别摊贩腋着藏着在卖,而昨天再去,大家售卖的姿态明显变得“大方”起来,售卖的队伍也在壮大。
“听说解禁了,就从朋友那儿进了些货先备着。”赵老板在路林市场二楼开店好多年了,一直以销售各种塑料袋、一次性塑料餐盒为主,几天前,他也进了两大摞中号发泡餐盒。
二号桥市场的摊主们则大多抱着观望态度,记者又问了几家摊贩,都没有发现发泡餐盒的踪迹。
“这个禁了十几年,我们早就不卖了。现在还是买纸盒的人比较多。”摊主李师傅说,“一方面是便宜不了多少,另一方面,发泡餐盒质量不好,遇高温就变形,顾客也不愿意要。”
消费者对于“解禁令”多不买账。“发泡餐具高温易产生有害物质,也污染环境,14年的禁令效果明显,百姓也习惯了使用安全环保的替代品,为什么又要突然放开,让人想不明白。”市民李先生说。
[生产] 利润空间过低,政策不明确
记者从宁波市质监部门核实,关于发泡餐盒,目前仍没有宁波的企业提出生产申请,显然宁波企业对此兴趣不大。
一名业内人士帮记者算了一笔账,目前每吨PS(聚苯乙烯)的价格在14000元左右,即使不算人工、水电成本,它的每克成本为1分4,一般一个发泡餐盒的重量在4克左右,其原料成本在5至6分之间,而发泡餐盒的售价一般是35元600个,以目前市场的价格,几乎没利润。
“当然我讲的前提是企业用的是新料,如果使用回收材料,成本当然会低很多。但为了保持色彩的洁白,他们往往会加入一些添加剂,一旦餐盒受热,里面的有害物质就会渗入到食物中,对身体产生危害。”该业内人士分析说,生产企业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回收材料,但政府同时也会加强监管,所以企业的生存空间会很小。
另一家生产塑料餐具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我们企业产品的原材料跟发泡餐盒的原材料相同,都是PS(聚苯乙烯),但是加工工艺不同,不需要发泡。原材料的进货价格大概在14000元到15000元(每吨),加上人工、水电费等成本,产品的综合成本在每克2分钱,以2分2每克的成本价格卖出去,利润在10%左右。”在他看来,现在塑料企业的利润大多在10%左右,且经过这几年发展,企业能转型的早已转型,没必要走回头路。
[回收] 宁波目前没有企业回收
解禁“闸门”突然打开,但最为关键的“白色污染”问题解决良方并未马上跟进,谁来回收、如何再利用等问题尚无答案,让回收利用的愿望,还停留在“看起来很美”。
目前,宁波共有2400多家正规的回收企业,但是没有一家回收泡沫材料。
“目前只有一些无证的个体户会去小区挨个回收,基本上是一毛钱一斤。”宁波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长忻宏斌告诉记者,而且这些泡沫材料大多来自海鲜大礼包,或大型家电的包装填充物。“使用过后的发泡餐盒,需要清洗过后才能回收,人工、水等成本加起来,企业根本赚不到钱,除非政府给予补助。”
尽管发泡餐具已被解禁,但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、行业标准、回收机制等都还未出台。“如果发泡餐具再次被大范围使用,又没有人回收,白色污染很有可能会再度泛滥。”忻宏斌表示,只能靠市民自我约束来杜绝污染。
新华视点
防止十几年的“禁果”付诸东流
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明泉说,作为一项涉及环境和安全的公共政策,解禁不能一“解”了之,一次性发泡餐具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必须要跟上,如严格产品标准和行业准入、健全回收利用链条、强化监管体系,否则会让十几年的“禁果”付诸东流。
“我们了解到这个行业多是小作坊,使用的原料公众不知道,监管部门难监控,存在很大隐患。”大学生环保社团、兰州大学绿队执委李万鹏说。
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曾将明显发黄发黑、由废料制成的塑料餐盒送去检测,其部分化学成分却符合相关标准。“这意味着企业如果生产中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,很难被发现。”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说,解禁后的安全问题、环保问题和准入机制等尚无成熟办法。
“发泡塑料的争议集中在环境污染和使用安全,这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,一些经过艰难转型的可降解餐具企业也直喊‘伤不起’,有关部门在制定解禁政策时,要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,而不能过于草率和粗放。”一位业内人士直言。
董金狮认为,“涉及健康安全的公共性政策,没有真正地公开征求意见,导致前后口径都‘打架’。”争议更带来警示:未来的公共政策制定,到底该如何倾听和吸纳民意、科学决策?
版权所有宁波嘉辉废品回收公司 地址:浙江宁波镇海区